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万家灯火。
日前,华商报推出《社区治理·你我共建》专栏,聚焦西安市各个社区,特别是“华商报·108坊故事”社区联系点,分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那些让“陌邻”变“睦邻”、让“痛点”成“亮点”、让“治理力”转化为“幸福力”的创新实践。同时,欢迎社区或者居民提供线索,向华商报讲述所在社区的生动故事。
一间由社区主导、第三方专业餐饮公司运营的社区大食堂,以“全龄助餐”的崭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社区食堂仅服务特定人群的局限。在公益服务与市场生存之间,西安市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长乐社区选择了一条跟大多数社区老年餐厅不一样的道路——餐厅并不一味追求低价,反而巧妙运用市场化运营,在确保公益初心的同时,让运营公司得以健康生存并实现回馈社区的正向循环。
社区食堂明厨亮灶
日均接待食客在800-1000人次
早上6:30,长乐社区食堂——街坊灶小灶粥铺准时开门。金黄的油条在锅中翻滚,煎锅上的鸡蛋滋滋作响,氤氲的热气中,已有不少食客排队挑选自己中意的早餐。
今年7月初开始正式投入运营的长乐社区食堂,如今日均接待食客在800-1000人次。这处位于兴庆路辅路与新安街交叉口的民生工程,以“全龄助餐”为特色,既解决了周边小区居民“吃饭难”问题,也成为周边商户、就医患者及家属的大食堂。
8月12日早8:30分,记者在长乐社区食堂看到,食堂分为上下两层,装修简约时尚,整个空间看上去既干净又敞亮。在自助选餐区,不仅有八宝粥、黄芪小米粥、绿豆南瓜粥、生滚白粥、皮蛋瘦肉粥等十多样粥品,还有豆腐脑、油条、豆浆、牛肉饼、葱油饼、小笼包等,甚至还有韩式炸鸡和芝士薯条。“我们这最受欢迎的是八宝粥,老人小孩都挺喜欢,还有炸鸡啥的,就是家长哄小孩子吃饭的‘配菜’。”负责打菜的阿姨告诉记者,社区食堂每天从早上6:30营业到晚上9:30,虽然开业时间才一个多月,但目前看来食客着实不少,经常是早餐连着午餐卖、午餐连着晚餐卖。
配资平台产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